虽然螺杆空气压缩机诞生已很久远,但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诸多“游戏”依然没有改变,在中国的国情下,更是随着发展诞生出了更多的“游戏潜规则”。螺杆空压机的诞生和发展起源于型线,因此人们需要具体的型线参数来科学评判性能高低。然而多年来,似乎只有借助潜默移化里的一些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才能让所谓的持续创新在我们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螺杆空气压缩机最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秘密”就在于转子的型线,试问有多少从业人员很清楚自家的或者同行的机器转子是什么型线?我想大多数朋友恐怕都不太清楚吧!即便是生产企业的工程人员也未必有几个清楚的——这样说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螺杆空气压缩机的型线对每家主机生产企业来说是真正的核心技术,这也是螺杆空气压缩机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它与后续的加工工艺及刀具设计形成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型线设计主要是在“良好的气密性、尽量短的接触线长度和较大的面积利用系数”之间的平衡与妥协,也就是说,不管哪家主机设计单位都存在不同的设计问题,再加上加工工艺和制造精度的不同,最终形成的成品有很大的差异。
试想,如果公布型线,在知识产权得到严格保护的情况下,设计的型线想要得到现实的商业利益就必须做得更好.否则没有市场。如果再辆以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客观高标准
和强制淘汰制度,这样就有利于压缩机行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使得整个行业良性竞争。与此同时,如果某领先企业吃老本不思进取,那么被新生力量取代的机会非常大,因为整个行业不会多年波澜不惊。所以要保持领先地位,必须不断投入研发力量。但现实情况如大家所见,各方型线并不公布,只是以代号示之。要知道,代号本就是用于不想公布于众的事情上的。螺杆型线代号,其实暗藏和引发了很多问题,随着这些“神秘代号”的形成,“超级涂层”、“黄金液”、“金枝液”等等夸大之辞随之而来。
为什么不公布型线?因为这是个少数人的游戏,当然可以以各种借口做推托之辞,何故?利益尔l螺杆空气压缩机转子型线其实只能说有两代:第一代是对称型线;第二代为不对称型线。有人还将第二代不对称型线细化分出“第三代型线”,这不过是对不对称型线的细化,不能被冠之以“第三代”这么大的称谓。虽然其经过细化处理,优化了“良好的气密性、尽量短的接触线长度和较大的面积利用系数”三角矛盾之中的密封性问题,但也引起了另外两个问题代表性缺点的加重。不过,我们还是要看总体效果,如果总体效果更加良好,那么进化就是良性的,值得肯定。
有同行朋友提到“三大型线”问题,其实业内早已说过实际情况,这里我再补充下。我们看到国内某“技术手册”上提到关于在国内大行其道品牌机器的型线。首先原作者没有说他所介绍的这几个型线是所谓的“三大型线”,他只是介绍和型线相关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指标之间的限制问题。作者本意是从螺杆型线的演进角度来说明转子型线的问题,根本不是被某些同行误传的“三大经典型线”。他想告诉读者的是让读者不仅仅要明白螺杆型线的技术要点和局限性,并希望通过型线的演化让读者明白行业先辈们是如何解决螺杆的技术局限性,提高效率的。我们可以从其中的3个例子看到螺杆型线,从对称到不对称,再到细化的不对称的过程,在技术上是如何演进的。如果说世界著名的型线,何止上述三者?要知道一些大企业他们的专利有几万上千项,哪家没有自己的型线技术?
转子型线本不是秘密,但却人为地成了秘密。由此,就诞生了许多行业内难以度量的争论和模糊,更给不同人以不同的、真假难辩的各种说辞。本来,我们希望即使各企业不公布自家机器型线的具体指标,但依然可以通过设备整体的技术参数加以测量,从而评估出谁的性能更为优越,但遗憾的是相关主管机构不给力,在此方面并无大的作为!所以说,中国市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之所l
直到现在,国内也少有完整的螺杆转子技术介绍资料(值得一提的是,邢子文教授在此方面出过一本有见地的书).更不要说国内大多数同行能轻易见到完整的关于转子技术演进的书籍了。
专家们要想傲课题研究,是需要经费的,经费哪里来?国家给或者企业给?没钱怎么研究,怎么出书?或许某些企业可以资助某个专家做研究,可如此一来,这位作者研究的基础和成果也就不会应用给所有同行了吧?既然不能通用到整个行业,那该研究者的成果也只能局限于某方面吧?
我们看到有很多企业,特别是国际化企业常在相关高校设各种名目的奖学金,资助某研究,或者到高技招聘、宣讲,进行设计大赛,为什么?其实这只是一种宣传手段,一种长短期影响结合的营销方式。他们通过这些举动不仅仅可以网罗到专业人才,还可以在将来的市场上促进销售。因为今天的学生,明天终究是要走上杜会的,而这些年轻人将是不同岗位储备的强大生力军。
资助专家出书实际是从更高层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因为这样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不同凡响的印象。对于钻研的同行或者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学习精神的人来说,或许这个短暂的影响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淡化,但对于不求具体只知大概的读者(比如大多销售人员)来说,影响是很深远的,甚至会产生一种有意无意的曲解。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主机生产企业,除了原有的国企还有后来的民企、外企、私企。国企和民企的主机几乎都和西安交大有关系,但西安交大不是万能的,他的研究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例如某企业早先的转子型线代号是SKK,现在的叫SKY。其称SKK是与交大合作的成果,后来自行研发的SKY性能更加优越。但为何也不公布SKY型线具体技术指标呢?
对于行业内某些企业对外宣传之内容,本人还有一些疑惑:作为一个生产转子的企业真的能做到转子和电机功率同级一一对应,即不同功率的电机对应不同尺寸的转子?如果这样来生产,那么,一是生产成本将会非常高昂,需要非常大的销量基础,这种生产成本非常大,可以说是一种极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国际品牌的销量远远超过国内企业,但也没说自己的转子是这样生产出来的):二是从技术上来说,我们设计研发的核心是要开发出效率更高而成本更低,质量更可靠的产品,而不是为了高效而不计成本。作为一个企业没有这样的财力支撑,也不符合商业逻辑。如果是为了销售宣传服务,所谓的“大转子,低转速”,在专业人员眼里是没有技术含量的。
举例来说明,叱如设计要求螺杆
空气压缩机的空气处理量是3m/min,7bar,那么采用2970或1450r/min 18.5kW电机的“大转子”和4500r/min 18.5kW电机有什么区别呢?同样的处理量和压力,从牛顿定律可以得知这部分傲功是一样的,工程热力学上也有说明。假如电机的效率是一样的(电机的有效输出功率是一样的),那么“大转子具有大尺寸,也就有大质量,也需要大的扭矩”;相应地,“小尺寸需要的扭矩也小”,而“功率=扭矩×转速”。“扭矩”这个参数业内没有哪个生产企业公布,不给这个参数给转子的具体尺寸和重量也可以,如果给出就可以计算出来,可惜没有。“大转子需要相对大的轴承来支撑”,大轴承就寿命长吗?其实,轴承的设计寿命是按“DN值(轴承内径×转速)”来计算的,“大转子”需要“大内径的轴承”,“小转子需要高转速的轴承”,只有知道什么品牌、质量、类型和平均寿命的轴承这些技术参数,才能知道什么样的主机寿命比较长。
再看“内泄露”,“内泄露”涉及的不仅仅是设计的技术参数问题,还有加工制造和装配的问题。从这个方面来说,关于“主机需用功率=同等压力下空气处理量需要的功+转子本身转动需要的功+轴承的支撑与密封所消耗的功+内泄露所需要的功+热传递损耗的功”,我们即使不知道转子、腔体和其它部件的技术参数,如果知道内泄漏,我们也可以测试出来主机的效率高低,但可惜的是我们的国家标准和能效标准对此不作要求。能效标准要求的是整机的比功率,“整机功率=主电机和风扇电机的功率=主机的输入功率+传动损失功率+摩擦损失功率+电机损耗功率”。
为了满足能效标准的要求,生产企业会怎么办?主机损耗功率没有太多办法来降低,各生产厂家设计多有不同(或者说没有考量的办法和监督,消费者无从知晓),高效节能的电机又太贵(成本高).那就减少传动损失,所以本该用联轴器的不用了,其它看似作用不大的设备,
空压机配件就更不用了。保护不要了,机器一时也不会损坏,只要过了一年就不怕了,温度控制阀、汽水分离器等可以不要了,只要能满足标准指标就行,至于质量问题就不管了。不知是标准制定者无视,还是因为要有意配合国内的生产企业,总之我们的标准就在这样什么都不明确,不利于真正良性创新的情况下产生了。我想说得是,如果行业标准是为了迁就企业而制定,那么贻害得不是一时而是一世。这种标准也可以有多种托辞,一是为了照顾国内企业发展现状:二是为消费者考虑,对消费者有利。这个标淮和能效标准实际上没有让消费者真正获益,消费者不会为了那点可有可无的补贴而决定去买某款产品(实践中,也没有哪个用户重视这个问题,这是由
压缩机的用能特点所决定的)。
在两条市场防线都沦陷的情况下,依靠现有的规则很难让这个行业清澈起来。我们可以做的是,要么继续这样混乱下去,要么尝试去改变,比如,成立第三方测试机构(我曾经也谈到过这个办法)。这个办法时下要实现还有些难度,但并非不可以实现。不过,这个本来可以依靠市场手段来解决市场问题的方式,很容易被理解成是对官方机构的不信任,或者是分权,因而披各权利方阻挠。实际上,国际市场上第三方测试机构很普遍,在中国,也已出现少许类似的机构,如有必要,可以找第四方来做担保。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已经在民间社团组织控制上逐步放开,我们相信,终有一天,行业的事情,市场能够告诉你正确的答案!